老百姓中有一句俗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於中國第二大姓王姓而言,則是三百年琅琊,三百年太原。
什麽意思呢?這要從秦朝名將王翦王賁父子說起。
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是秦始皇平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第一功臣,除了韓國之外,其餘五國的掃平都是他們父子的輝煌戰績,具體說,父親王翦攻滅了趙國和楚國,兒子王賁征服了魏國和齊國,父子聯手平定了燕國。
大秦帝國建立後,王翦和王賁逐漸淡出政壇,但王賁的兒子王離仍然在邊疆防禦匈奴,為國效命。
公元前209年,隨著陳勝吳廣的一聲呐喊,秦末大起義的烈火燃遍了全國,王離奉命率兵南下和名將章邯一起鎮壓各地義軍。
在巨鹿之戰中,王離遭遇了一代戰神項羽,不幸殞命沙場。得到父親陣亡的噩耗後,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逃到幾千裏之外的琅琊避難,琅琊就是現在的山東東南沿海一帶。
作為長子的王元在琅琊紮下了家族的根脈,一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次子王威後來參加了西漢政權的開創和建設,文帝時被任命為揚州刺史,成為獨當一麵的國家重臣。
雖然弟弟王威這一支發跡早於哥哥王元那一支,但第一個令琅琊王氏青史留名的王吉卻來自王元家族。
王吉是王元的五世孫,即曾孫的孫子,他生於漢武帝時期,主要活動在昭帝宣帝時期,乃是西漢傑出的經學家,同時以清廉忠正,勇於進諫著稱於世。
半個世紀之後,王莽篡位稱帝,惹怒了朝中的一位大臣,乃是王威的後人王霸。王霸堅決不肯和王莽同流合烏,他毅然放棄官位,回到王姓發源地——當時的太原郡晉陽,並且在山中隱居起來了。
王霸有兩個兒子,長子王殷,次子王鹹,王鹹及其後人一直在晉陽生生不息,王殷後來遷到晉陽以南的祁縣,從這時候起,太原王氏分為晉陽和祁縣兩個分支。
王殷的五世孫乃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王允,就是《三國演義》中憑借美女貂蟬巧使連環計,讓董卓呂布反目成仇的王司徒的曆史原型。呂布殺死董卓後,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兵圍長安,王允以身殉國,家人慘遭殺害,但他的孫子和兩個侄子幸運地逃脫了魔掌,為太原王氏留下了繼續發展的血脈。
王允為太原王氏建功立業之際,正是王祥給琅琊王氏傳揚美名之時。
王祥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中“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的事跡傳開後,州郡多次征召他入朝為官,他不願意卷入漢末亂世的攻伐征戰,就都婉言謝絕了。曹操完全統一了北方之後,王祥才開始走上仕途,他憑借自己的能力逐步升到了司空、太尉,位列三公,並且被封為睢陵侯。西晉建立後,王祥又晉封為睢陵公,這已是封建時代最高的異姓爵位了。
雖然王祥是讓琅琊王氏成為高門望族的第一功臣,但他的子孫卻並不是非常出色,琅琊王氏最出色的兩個曆史人物來自他弟弟王覽的家族。
王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弟弟,但他們的關係比親生兄弟還要密切。在哥哥的幫助提攜下,王覽也步入了仕途,在晉武帝時官至光祿大夫。
王覽去世的前兩年,即公元276年,他的一個小孫子出生了,這個孩子不是旁人,正是創造了“王與馬,共天下”這一曆史傳奇的東晉中興第一名臣王導。
王導和琅玡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東晉創立者晉元帝)是多年的好朋友,正是在王導的建議下,司馬睿出鎮建鄴(今江蘇南京),在江南取得了一塊立足之地,這才有了後來的東晉王朝。到達江南之後,王導充分發揮他的政治家才能,一麵努力與南方士族和諧共處,一麵盡心安撫南渡避難的北方士族,為晉王朝的中興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終於成為彪炳史冊,澤被後世的一代名相。
王導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優秀的書法家,他的堂弟王廙、王曠也都擅長書法,王廙更被譽為“江東書畫第一”。書聖王羲之不是別人,正是王曠的兒子,王廙的侄子,王導的堂侄,而且王廙乃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書法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事情,他的兒子王獻之因為書法成就與他並稱“二王”也是膾炙人口的藝壇佳話,在此就沒有必要再浪費筆墨了,但他的孫女王神愛亦擅書道且極為尊貴還是非常應該寫一寫的。
王神愛是王獻之和新安公主(晉簡文帝之女)的女兒,十二歲時嫁給了太子司馬德宗,第二年成為皇後。王神愛雖然貴為皇後,其實一直是個苦命紅顏,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人為她選擇的皇帝丈夫則是個不知冷暖饑飽,不能行動說話,腦子愚笨呆傻的男人,更糟的是,司馬德宗登基後,反叛、起義、政變一個接一個發生,首都建康幾次陷入圍城危機。王神愛就在這個亂世的無愛宮廷中苦挨苦熬了十五年,直到二十八歲時不幸香消玉殞。
王神愛之後,琅琊王氏家族又出現了不少風流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南朝宋時的書法家王僧虔和南朝齊時的詩人王融。前者屬於王羲之的曾孫輩,工真書、行書,其書豐厚淳樸而有骨力,著有《書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者是文壇著名組合“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約、謝朓等大詩人一起,創造了講究聲律的永明體,推動了中國詩歌的發展。
王融之後,琅琊王氏日漸衰微,淡出曆史視線,從王祥臥冰求鯉的二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王僧虔王融離世的五世紀末期,琅琊王氏整整繁榮昌盛了三百年。
現在轉回頭來說一說太原王氏。
和王僧虔同朝為官的臣子中,有一個太子博士名叫王虯,他乃是太原王氏的後人。公元479年,蕭道成顛覆劉宋建立南齊,王虯對蕭道成的篡位之舉深感悲憤,暗中北上返回故鄉,魏孝文帝拓跋宏得到消息後非常高興,就任命王虯為並州刺史。後來王虯的孫輩定居在龍門(今山西河津一帶),太原王氏於是有了第三個重要分支——龍門王氏。
從公元六世紀後期起,太原王氏的三個分支在中華曆史上開始發力,和琅琊王氏側重於政治和書法不同,太原王氏的實力主要體現在文學經學方麵。
王虯的玄孫一輩出了三個了不起的人物,分別是王度、王通和王績,他們都活躍在隋朝和唐朝初年。
王度是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書堪稱“良史”,他的誌怪小說《古鏡記》“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後人摹擬,汗流莫及”,被尊為唐代傳奇小說的開山之作。王通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像孔子一樣聚徒講學,培桃育李,為唐初政壇輸送了很多英才人物,名相溫彥博、杜淹、薛收(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都是他的門下弟子。王績是詩人和散文家,他追慕劉伶、阮籍、陶淵明的酒風,也像他們一樣醉心於詩文創作,他的《野望》一詩被後世讚譽為“唐朝詩壇的報春花”。
實際上,王績不僅寫出了唐朝詩壇的報春花,他自己還是龍門王氏詩歌創作偉業的報春花。王績固然是一位優秀詩人,但真正讓龍門王氏大放異彩的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王勃是誰呢?王績的侄孫,王通的親孫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閣記》都是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然而筆者更喜歡的他的那首小詩《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龍門王氏這一支為中華詩壇貢獻了王勃,晉陽王氏也不甘落後,在三四十年後一下子推出了三個著名詩人:王瀚,王之渙和王昌齡。
文學史上有不少憑借一首詩流芳百世的幸運者,王瀚即是其中之一,他的那首《涼州詞》讀來既豪放悲壯,又瀟灑飄逸: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無獨有偶,王之渙的代表作中也有一首《涼州詞》,其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堪稱千古絕唱,另一首代表作《登鸛雀樓》之“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則早已成了膾炙人口的勵誌名句。
王昌齡是個多麵手,氣勢磅礴的邊塞詩能夠一揮而就,婉約多情的閨怨詩也可信手寫來。前者如《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後者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的送別詩也不乏佳句,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是其中翹首,
他的另一首名作《采蓮曲》則別具一格,美不勝收: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欣賞了王昌齡的這些佳詞麗句,我們不得不由衷欽慕這位“七絕聖手”的深厚功力。
強中更有強中手,祁縣王氏的代言人王維則是比王昌齡更厲害的大詩人。
文化大家郭沫若曾經這樣評價大科學家張衡: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世之罕見,王維也是這樣一個大奇才,他不僅是詩人,而且是畫家、書法家、音樂家,而且年輕時還是個大帥哥。
眾所周知,王維是唐朝田園詩派的第一代言人,其實在早年他也曾戎馬倥傯,意氣風發,《少年行》四首即為明證,
其一曰: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
其一曰: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仕途受挫後,王維把筆觸轉向了悠遊自適的田園生活,無論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還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溫馨,他寫來都那麽流暢自如,水到渠成。王維長於各種詩體,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歌行、樂府皆有佳作,
其中筆者最喜歡的則是那首隻二十字卻風流無限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歌之外,王維的水墨山水畫也有極高成就,被後世尊為南派山水第一人,蘇軾曾經這樣評價王維的詩畫藝術:“味摩詰(王維字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自公元五世紀後期王虯離南朝赴北朝得到魏孝文帝重用至八世紀下半葉王維半官半隱佳作迭出,又一個三百年過去了,這個三百年正是太原王氏在中華曆史上璀璨奪目,大放異彩的光輝歲月。
圖:太原晉祠王氏宗祠
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是琅琊王氏的文治武功、書法神跡,還是太原王氏的生花妙筆,斐然文采,都已伴隨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令人神往亦令人感慨的曆史往事,放眼當今,展望未來,不由得耳邊又想起了毛主席在《沁園春ⷩꣀ中寫下的那氣勢磅礴,無比自信的詩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